黑洞照片背后的版权黑洞

黑洞照片背后的版权黑洞

视觉中国做梦也想不到,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的出现,就使其陷入了舆论旋涡。

4月11日,当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刷屏时,有网友发现, “视觉中国”网站发布的黑洞照片使用说明中写道:“此图片是编辑图片,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而且“版权所有”一栏,写的是“视觉中国”。与此同时,各大知名企业也发现自己的logo和商标被视觉中国贴上了“版权所有”的标签。接着网友们发现,有例如国旗、国徽等法律明确规定不能商用的照片在视觉中国上也被标注上“版权所有,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网友们纷纷吐槽。其中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的吐槽最为响亮:“国旗、国徽也是贵公司的?”跟帖吐槽引发了进一步的连锁反应,除了一些企业和机构,许多网友也开始尝试在网站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图片并在微博上晒出,视觉中国俨然成了“全民公敌”。调侃和质疑的口水迅速将其淹没,“不敢配图”成为流行语。

舆论突袭之下,4月11日下午,视觉中国将黑洞照片使用说明改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并把版权所有改为“欧洲南方天文台”;晚间,又通过官方微博声明称,“对国旗、国徽等不合规图片审核不严,深表歉意.”

但是视觉中国掉入舆论黑洞,非黑洞照片一图之功。黑洞照片仅仅是一个导火索,视觉中国对其“宣示主权”的荒诞性,正好点燃了在图片引用领域由来已久的积怨。

有的人敢用,有的人敢写,这大概就是当下我国版权保护生态的写照。

不久,某自媒体平台发表了名为《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的文章,直言自媒体囧境:“如果你是一个自媒体,还未收到‘视觉中国’的律师函,说明还做得不够大。”央视网在评论文章中也指出,视觉中国直接将他人的logo图案做了矢量图、打上水印,其中没有“创造性劳动”,当然不能享有著作权,拿这个“盖戳卖钱”本身就是对著作权的侵权。

正如共青团中央转载的文章中所说:“从之前随便侵权、盗用图片,摄影师欲哭无泪,到如今全民吐槽视觉中国的“过激”经营方式,这说明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只是还得探索出著作权保护和传播的权利平衡点”

纵观整个事件发展至今,除却对视觉中国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的谴责,舆论场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个人的版权,另一类强调作品的共享性。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果照片能够全部免费,或者极其廉价地供公众使用就好了。但这并不符合发展规律,我们保护版权,让创造者获利,其意在于鼓励创造,这才是推动社会创新的力量。

不光是图片版权,技术版权也是如此。很多人看了《我不是药神》就感慨,如果人人都能买得起抗癌药该多好,甚至有人认为最好免费。但是,抗癌药的定价之所以远高于山寨产品,不仅仅是因为药企的追逐利益,更是因为他们前期投入了大量研发成本,一款药品的成功,背后可能是无数次试验和失败,是烧钱烧出来的,他们要回本,自然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很高的价格。

如果社会强制、过分打压药品价格,会打击药企的积极性。没有企业愿意去自主创新,医药技术的发展也就会滞缓,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再比如,前不久针对知网强制高价充值引发的争议,有人即提出,“知识不应变成高消费。” 这个观点值得提倡:不过有些人喊出“知识就应该免费”口号,不但不是大公无私,恰恰是自私的表现。道理很简单,若知识全是免费的,谁愿意创造知识?大家都等着无私的人来奉献就好了。

不过此次黑洞事件恰恰暴露了中国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缺失。政府机构一方面需整治版权保护界的乱象,比如视觉中国这种以公然侵权的方式维护“打印”出来的版权,另一方面,提高版权法规的建立健全,并提高全民的版权意识。

Smiling

Smiling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推荐

从蔡徐坤看现实

从蔡徐坤看现实 让我们换个视角看待蔡徐坤的脑残粉 54万赞,19万评论,5万转发。 61岁潘长江第一次感受到了流量的可怕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黑洞照片背后的版权黑洞